<
    尽管匿名的作用可能不大,但他邀请对方参演时,利亚姆·海恩斯似乎对追名逐利毫无兴趣。

    也许利亚姆只是难以拒绝他人的请求。

    坦白说, 奥斯蒙德自认为做过不少利用他人的坏事, 比如顶着联美的名号邀请肖恩·康纳利参演,比如他将要实现的, 利用《纽约时报》为自己做免费宣传...他很少良心不安, 也很少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他的做法是否合适。

    因为尔虞我诈利用信息差牟取利益是演艺圈的常态。

    但利亚姆到底是他的救命恩人。

    这孩子柔软善良的性格天生不适合圈子,奥斯蒙德不打算以怨报德, 他决定尊重他的选择。

    “如果这样做不会让你为难的话。”

    利亚姆温和的笑声透过电磁波,添加了几分不真切的朦胧。

    “一句话的功夫。”

    奥斯蒙德只当他是在客套,叮嘱了他几句注意事项之后, 将话题挑到了另一个方向:“我包里的三明治是你放的吗?”

    那个被他扔掉的坏掉的三明治, 看起来很像他第一次见到利亚姆时他手上拿着的三明治。

    当时自己拙劣的开场白他到现在都还记得, 稍一回忆便觉得有些尴尬,因为那让他听起来像个馋鬼。

    利亚姆轻快地肯定了他的疑惑:“对啊, 你不是想尝尝吗?那天拍摄的时候你好像没怎么吃东西,我就在便利店又买了一个。”

    他突然想到了什么,疑惑了一声:“...我好像忘记告诉你了,它不会放坏了吧?”

    他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紧张,掩不住惴惴不安的担忧,甚至自责。让本就不打算责备他的奥斯蒙德的指尖泛起一些古怪的酥麻痒意。

    “...没有,我只是刚好想起问你。”

    卷曲浓密的眼睫垂落,遮掩住流光的法蓝色瞳孔,他压低了自己的声音,声线难得柔软:“三明治很好吃,谢谢你。”

    *

    库布里克拿着女儿撰写好的文章仔细修改着。

    说是文章,但因为不能泄露电影内容,其实只是篇简短的、夸赞电影镜头和情节的推荐点评。

    文章将会被传真给影评人杂志和影评电视节目,作为投稿,为《多格板箱》进行预热宣传。

    因为不涉及剧透,所以词汇大多是些褒义的、没有具体指向性的组合词汇,起不到详实客观评价一部电影的作用。通常来说影评人杂志不会接受这类近乎等同于宣传广告的投稿。

    但奈何对方是大名鼎鼎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他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导演、导演界的神话。

    他之于电影就如同梵高之于艺术。

    他老人家亲自写的影评,亲手投的稿件,那还了得。

    收到传真的英国本土影评杂志的主编捧着纸张四处询问:“《多格板箱》是谁的电影?哪个国家?哪家电影公司发行的?”

    而美国《电影评论》也同样收到了这样一份传真。

    “库布里克的影评?可笑,已经有那么多关于《闪灵》的影评了,这些人还没看够吗?”

    “什么?库布里克写的影评?!”编辑不敢置信地接过了那张纸:“帮我打个电话回去确认一下,真的是斯坦利·库布里克本人?”

    ...

    于是第二天中午,米高梅的宣发部门主管乔迪看着桌子上摆放的《纽约时报》与《电影评论》,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纽约时报》娱乐头版:“米高梅收购联美内情:割弃联美只为发行学生电影!”

    《电影评论》封面:“斯坦利·库布里克亲笔力荐,只为一部学生电影!”

    共同且寻常的词汇“学生电影”,竟然在报业和杂志业两大影评巨头的文章标题中表现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

    他猜的倒是没错,奥斯蒙德真的去联系了报纸和杂志做宣传。

    只是这宣传不仅比他想象中的早了两个星期,还以一种他未曾预料到的冲突与争端的形式展开了。

    《纽约时报》的评论稍显偏激,内容与奥斯蒙德的电影没什么关系。除了标题以外,全文没有提过这所谓的学生电影是谁拍的,拍的又是什么内容。

    文章重点详细地讲解了奥斯蒙德·格里菲斯的“自大协议”,嘲笑他已经走投无路却认不清现实,眼高手低、自视甚高,居然敢向米高梅承诺会在三年内拍出票房上亿甚至有资格冲奥的电影。

    “我们采访了几位已从联美电影公司离职的员工,他们一致认为,奥斯蒙德·格里菲斯之所以会做出将公司出售给米高梅的决定,是因为联美高层经投票一致认为联美不应该帮助奥斯蒙德宣传发行他的学生电影。因为他的学生电影绝对会亏本,没有必要再为这部电影投入宣发费用。那只会让联美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他显然小肚鸡肠怀恨在心,且鼠目寸光。仅为了低价发行一部学生电影就将拥有悠久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联美卖给k·科克里安,毫无疑问是将联美推入了深渊,是对电影艺术的玷污,是对联美员工的轻视与不尊重。奥斯蒙德·格里菲斯为了自己浅薄的利益,使得员工被迫离开自己热爱的岗位,失业破产。他的目光短浅,也注定会为自己的傲慢与狂妄的承诺付出代价,米高梅也会后悔接手联美,后悔向奥斯蒙德伸出援手。”

    《纽约时报》从哪得知那么多签约的细节?又为什么对奥斯蒙德那么大怨气?